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要闻速递
以课堂为名,见证教育智慧的生动绽放——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第十三届“砺志杯”第二日全景纪实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的真谛在于师生之间持续不断地切磋琢磨,在精益求精中共同成长。2025年11月4日,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第十三届“砺志杯”教育教学展示活动迎来高潮。十大分会场同步开放,线上线下融合并进,在线同步观看人次突破5万。一场以“教学评一体化”为鲜明主线、以“系统性创新”为内核的育人实践,在真实的课堂场域中展开深度对话。
教·设计为擎,统领学评之纲
优质的教学设计,是统领学习活动与课堂评价的总纲。小学语文《 即景》的同课异构现场,三位教师基于同一课题,开辟出三条风格迥异却同样精彩的思维路径。宿艳枫老师的课堂聚焦“数据实证”,引导学生化身“数据侦探”,通过统计文中描写不同时段的语句,自主发现“时间变化带动景物变幻”的写作规律,彰显了以评促改的教学智慧;高梓宁老师则“以范例为舟”,巧妙依托课文范例,为学生搭建起从颜色、形状到光影的多角度描写框架,重在写作方法的精准指导;王孟阳老师“借技术赋能”,创新运用“砺小志”习作助手视频,构建“赏习作、学方法、改文章”的教学闭环,凸显了技术融合下教学评一体化的高效路径。三条路径,殊途同归,共同指向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宿艳枫、高梓宁、王孟阳老师授课现场
科学课堂《加快溶解》的同课异构,四位教师构建了差异化的探究逻辑。孙国威老师从“奶茶制作”的生活情境切入,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赵航老师以“帮助厨师快速制汤”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开展进阶式探究;温光华老师则从“制作彩虹轮”的差异现象入手,并运用AI工具呈现微观过程,深化科学本质理解;赵文菲老师创设“迅速喝到红糖水”的故事情景,引导学生在变量控制中锤炼科学思维。四种设计,视角各异,但评价皆贯穿始终,共同见证学生科学思维的成长。

小学科学孙国威、赵航、温光华、赵文菲老师授课现场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专场,围绕“国土教育”主题,李爽、徐可莹等老师虽教学风格不同,但均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学生从制作“家乡的骄傲”卡片出发,通过“触摸地图认边疆”“观看视频知坚守”等环节,逐步构建从家乡到国家的认知阶梯,最终在情感共鸣中自然内化家国情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徐可莹、李爽老师授课现场
化学学科专场的三节示范课,共同构建了问题解决的课堂范式,却各有侧重。李祎老师的《基于特定需求的简易供氧器设计与优化》呈现了完整的“情境引入-明确标准-探究原理-方案优化”项目式学习闭环,重在工程思维培养;徐丹老师的《小电池的"重生"之路》以废旧电池回收为情境主线,凸显“做中学、用中学”,引导学生体会跨学科思维;贾丽秋老师的《"碳"求温情碱中求"和"》则通过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和数据记录,让学生在方案设计中深化对“碳中和”的理解,凸显定量思维与科学论证。三堂课均通过真实情境,让学生跳出实验室对接社会需求。

中学化学徐丹、贾丽秋、李祎老师授课现场

学生分组实验操作
物理专场中,付孟浩老师以“问题链”为引擎,打造严谨深入的思辨课堂,深耕学生思维深度;徐庶凯老师巧用“小组合作”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共同成长,激活学习生态;陈水苗老师则创设“真实情境”并融入AI技术,引导学生在辩论应用中实现知识跨界,赋能综合素养。三堂课虽路径各异——一重思维深度,一重互动广度,一重应用跨度,却如同三棱镜的三面,共同折射出“教学评一体化”的璀璨光芒,完美展现了“异曲同工、和而不同”的教学智慧。

中学物理陈水苗、付孟浩、徐庶凯老师授课现场
学·体验为核,融汇教评之径
如果说“教的设计”是教学评一体化的起点,那么“学的体验”就是贯通教与评的核心路径。学习的本质是深度的体验与建构,这一理念在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德育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

小学德育队会课程展示现场
在“强国复兴有我,争当新时代好少年”小学队会课程展示中,四节《小树苗,有梦想》主题队会同课异构,构思精妙。李威老师引导队员走进“时空隧道”,通过“立何梦”“如何圆梦”等层层深入的环节,理性构建梦想认知;郝蒙蒙老师以“树”为意象,诗意地阐释“梦想是树冠,行动是扎根”,引导队员理解梦想需从点滴做起;李霞老师则搭建多元展示平台,通过“识自我、仰崇高、见身边、种未来”等环节,让少年梦想在歌声、诗词浸润中可感可及;刘向锋老师紧扣“树”的生长逻辑,设计“萌芽·识梦想、拔节·历风雨、壮干·得滋养、成株·学榜样”的递进环节,引领队员体会追梦的完整历程。四种设计,角度各异,却共同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心,巧妙引领少年成长的价值航向。

小学中队辅导员刘向锋、李霞、郝蒙蒙、李威老师授课现场
地理学科中,围绕《海洋资源》这一课题,苗壮、于艳菲、王琪三位老师以不同路径践行“教学评一体化”。苗壮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规划海运航线,在任务驱动中培养地理实践力;于艳菲老师以财经新闻开启课题,凭借生动板书构建知识框架,连接理论与现实;王琪老师巧用“图片猜城市”激发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与同伴评价深化学习互动。三种教法各展所长——或重逻辑推演,或强知识建构,或优课堂生态,共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多元而精彩的实践样本。在此设计引导下,学生通过TED演讲《守护蔚蓝:探索海洋资源的现状和未来》,结合现实问题,表达对资源保护的思考与责任担当,展现了教学设计驱动下地理学习从知识接受到价值认同的深度体验。

中学地理苗壮、于艳菲、王琪老师授课现场

地理学科活动现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专场,围绕“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刘骜、乔东哲、闫玉格三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各展其长。刘骜老师从分享自身经历切入,运用“生涯四度图”工具,引导学生多维度优化目标;乔东哲老师以“丢失的QQ号与遗忘的梦想”引发反思,借袁隆平院士的榜样轨迹引领学生探寻人生价值;闫玉格老师则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写目标—析目标—绘目标”的完整教学链条,注重从学生真实想法出发。学生的TED演讲,则以“找方向—定初心—踏实地”为主线,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

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刘骜、乔东哲、闫玉格老师授课现场
这些课程正是落实“红精专特”育人体系的生动实践,展现了学校在立德树人道路上的深耕与坚守。通过富有情感温度和体验深度的组织生活,将宏大价值理念转化为队员可感、可触、可思的成长议题。这正是践行“深研如何以班队会为载体,让德育在课堂悄悄发生”教育主张的生动体现,让价值观教育在以学为中心的体验中自然渗透、潜移默化。
评·嵌入为镜,反馈教学之效
随着学生体验的不断深化,教学评一体化进入了第三个维度:以评为镜,反馈教学之效。
英语学科教学中,评价以多样形态深度嵌入不同课型全程。王聪老师的听说课上,借助AI工具生成介绍,评价即时关注语言流畅性;刘春英老师的阅读课上,通过文本填空等任务,评价悄然指向信息梳理与思维品质;蒋忆童老师的写作课上,从段落改写、细节润色到成果评议,评价构建出完整的写作教学闭环。

中学英语王聪、刘春英、蒋忆童老师授课现场
在化学课堂上,评价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自然落地。学生在李祎老师供氧器设计中经历“知识—应用—创新”的完整过程;在徐丹老师电池重生实验中通过方案设计和反思体现“做中学”;在贾丽秋老师减碳方案展示中借助互评优化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音乐学科坚守“以总谱为根”,冯昱、曲宏博、佟志颖三位老师通过“声音塑型”、风格对比、合作演奏等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沉浸式学唱与《钢铁洪流进行曲》的节奏演奏中,实现技能与情感的双重目标。
中学音乐曲宏博、冯昱、佟志颖老师授课现场

音乐学科活动现场
多元评价,互评优化,过程评价……各学科八仙过海,以嵌入评价为牵引,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成长。
嵌入式评价实现了从工具层面到育人要素的升华,精准反馈学之效,科学优化教之策。
系统·融合为境,贯通教学评之态
当教、学、评三个维度实现深度互动,教学评一体化便进入更高的境界:系统融合,贯通育人生态。本届“砺志杯”不仅课堂精彩纷呈,更在多个学科专场设置了微讲座、专题分享与论坛环节,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路径,为教学评系统融合提供了坚实支撑。
英语学科孙明新老师的微讲座《新课标视域下单元结构化教学》,深入解析如何通过“目标统一、内容关联、方法互补”的整体设计推动素养落地。物理学科沈启东、狄佳棋、宫姗老师则以“制作水火箭”项目为切入点,在论坛中分享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实现“做中学、评中进”的一体化闭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交流环节,老师们结合国土教育实践,分享价值引领与生活实践的融合之道。

中学英语孙明新老师做微讲座

中学物理狄佳棋、沈启东、宫姗老师做微讲座

小学道德与法治王明洋、张锬老师做微讲座
这些微讲座与专题分享,与各学科专家的深度点评共同构建起“理论引领—实践展示—反思提升”的教研闭环,进一步丰富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实践维度
在教学设计层面,学科专家强调要“确立素养导向的目标,推动从学科本位向育人本位转型”。小学语文专场提出“精准落实素养目标,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确保目标、过程与评价和谐统一”;英语学科倡导“单元整体教学”,强调“目标统一、内容关联、方法互补”的整体设计;化学学科专家指出教学应“锚定核心素养,践行课标精神”,通过项目化驱动,实现流程化进阶。

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教研培训部主任李子良评课指导

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张陆慧老师现场指导

吉林省教育学院英语教研员冯满老师评课指导

长春市基础教研中心英语教研员杨爽老师评课指导

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化学教研员刘来泉老师评课指导

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化学教研员孙强老师评课指导

长春市净月区教育科研中心化学教研员张薇老师评课指导
在学习体验层面,教育专家在观摩队会课程后指出,要优化德育教育视角、增强队员主体性;思政教研员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坚守学科的思想性与政治属性”;音乐学科秉持“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的美育理念。这些共识深化了一个认知:学的体验需要实现价值引领与情感认同的深度融合。

吉林省教育学院综合部孙士雪副主任做队会课程点评

长春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刘晓杰老师进行评课指导

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研室主任肖宇轩老师现场指导

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卢丹丹老师现场指导

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陈明剑老师现场指导

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音乐教研员孙霁老师评课指导
在评价机制层面,英语教研专家提出“AI时代要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深度思考”;物理学科倡导“将评价贯穿于探究与优化的全过程”;化学教学强调通过真实情境教学,为学生评价落地提供优质范例;多位专家共同呼吁教师要善于“退讲”,“给予学生静默思考的时间”。这些见解确立了评价应嵌入过程、促进思维、服务成长的育人导向。

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物理教研员李伟奇老师评课指导
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初中物理教研员朱宝环老师评课指导

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科学教研员郭伟老师评课指导

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科学教研员周玉卓老师评课指导

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地理教研员刘学江老师评课指导
本届“砺志杯”最为动人的篇章,莫过于各学科场域中精彩纷呈的“同课异构”。从语文课堂三条殊途同归的写作路径,到科学领域四种视角各异的探究逻辑;从队会课程中对“树苗梦想”的四种诗意诠释,到道德与法治课上对人生目标的多维引导——它们以最生动的方式证明,教学的艺术并非寻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在对同一核心素养目标的共同追求下,鼓励多元路径的探索与创新。这种“异构”之巧,不仅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个性智慧与学生的多样学情,更在思维的碰撞中拓宽了育人边界,实现了“异曲同工、和而不同”的高质量育人图景。
“砺志杯”所展现的“教学评一体化”探索,标志着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教学改革已进入“基于结构的发现式教学”与“教学全域嵌入评价”的深水区。这既是学校近年来从“关注教”走向“关注学”、从“素养培育”迈向“探索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这一系列改革的集中呈现,更是对“红精专特”育人体系的生动诠释。
理想的课堂,是教育智慧具象化的生命场域。在这里,教的设计、学的路径与评的机制相互嵌入、彼此滋养,共同构成完整的育人系统。以砺志之名,我们共筑教育理想的实践场域;以课堂为名,我们见证教学评一体化从理论到实践的生动绽放。这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的优化,是省二实验人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与叩问,更是学校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道路上提交的又一坚定答卷。
供稿:各学科负责人 统稿:赵越超 编辑:谢绍霞 图片:王艺洁
初审:张丽娜 复审:陈 丹 终审:孙成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