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速递

从“田叔”的稻田到素养的沃土:育人系统的闭环建构——第十三届"砺志杯"收官日深度观察

发布时间:2025-11-06

从“田叔”的稻田到素养的沃土:育人系统的闭环建构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第十三届"砺志杯"收官日深度观察

 

2025115日,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砺志杯”迎来收官之日。八大分会场的教学展示,共同映照出省二实验几十载“潜能教育”与“立体化课程”探索的一道缩影:优质的教学,恰如一方良田的孕育,是一个目标、过程、评价与系统四维联动的闭环工程。

在这里,既有如“田叔”的稻田般具体的教学成果,更有一片滋养每个生命素养生长的沃土。

  

目标层:素养导向的任务转化

 

各学科基于核心素养,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具象任务,展现出独特的育人智慧。

创新设计的生物分会场:王亚芹老师的《探索"--"共生系统的奥秘》创新引入AI人物"田叔"。这堂课以"为‘田叔'设计生态农场"为核心任务,学生们需要分析物种间的共生关系,计算种群比例,预测生态效益。在这个过程中,"田叔"不仅是情境创设的工具,更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引路人"AI技术的恰当运用,既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研究情境,又确保了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技术赋能而不越位的智慧。高嘉鸿老师引导学生构建生态知识体系,迟凯威老师从"烟花管控"切入生态平衡。三节同课异构的共同特质在于:将生态系统这一抽象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可参与的设计实践,实现了从知识复习到观念建构的升华。

image.png

 image.png


文化浸润的英语分会场:四节《Fun with numbers》展现了独特的育人路径。杨喆伦老师让中国结在孩子们指尖流转,李洪霞老师通过绳结起源动画实现文化溯源,宋佳音老师运用AI创设跨文化交流情境,张帅老师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这些课堂的共同特质在于:让语言学习成为文化认同与表达的生动过程。

image.png

小学英语杨喆伦、李洪霞、宋佳音、张帅老师授课现场

 

价值引领的德育分会场:在"强国复兴有我,争当新时代好少年"中学班会课程展示中,三节《有志有为,青春模样》主题班会从不同角度引领八年级学生。杜静涵老师"借助飞机的样子呈现学生多元志向",引导学生"在各抒己志的环节中,放眼时代和家国";郝洋老师通过"议情景剧呈现三类常见青春典型",设置"跨时空谈与致未来书";仲丽敏老师"巧搭教育桥梁,整合师生、家长及榜样资源"。这些设计将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可感知、可思辨、可践行的成长议题。

image.png

杜静涵老师和八年17班的同学们

image.png

郝洋老师和八年3班的同学们

image.png


仲丽敏老师和八年10班的同学们

 

这些实践生动诠释了学校"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核心追求——让素养目标在真实任务中落地生根。

 

过程层:多元路径的逻辑建构

 

科学进阶的体育教学谱系展现了学校体育课程的专业深度。七节体育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序列:从林万雪老师"AI宇航员"情境的游戏化导入,到冮昊东老师小组合作的技术打磨,到冯熙文老师的系统化训练设计,再到石海楠老师标准化示范,直至中学阶段丁博老师的精准化突破、魏绍龙老师的战术化思维、赵佳莹老师的心理化调适。这一序列清晰体现了从兴趣激发到技能掌握,从个体练习到团队协作,从基础能力到专项突破的学生发展规律,与大众视野下的活动课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以学生身体发展和运动认知规律为基础的科学教育过程。

image.png

中学体育丁博、魏绍龙、赵佳莹老师授课现场

image.png

小学体育林万雪、冮昊东、冯熙文、石海楠老师授课现场

image.png

小学体育活动现场


身体的律动之外,艺术的感性世界同样为学生构建了多元的成长路径。音乐老师们对《荡秋千》的同课异构,丛众老师的说课如前奏般引人入胜,纪婧老师的课堂教学如主旋律般层次分明,赵飞飞老师的互动设计如副歌般高潮迭起,李晓微老师的教学思考如尾声般余韵悠长。四位老师共同完成了从节奏感知到旋律理解,从技巧训练到情感表达的审美进阶。

image.png

  

美术课堂则展现了视觉语言的独特魅力。任斯文老师的《民俗的艺趣》在线条与色彩间解码文化基因,王欢老师的《家人的生日》在构图与造型中凝结情感记忆,杨帆老师的《泥土的馈赠》在形态与质感里建立物质与精神的对话。这些课堂让美术语言成为学生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又一通道。

image.png

小学美术任斯文、王欢、杨帆老师授课现场

 

评价层:嵌入过程的思维显影

 

实证探索的历史教学具有特殊意义。孟天娇老师在"我是校史馆策展人"备课中,和团队一起带领学生采访老教师、寻访老物件、搜集不同时期校服照片、走访校史馆。王招娣老师的"秦俑指纹揭秘"同样如此,通过考古发现让两千年前的工匠群体变得可感可知。那些细腻的指纹,如同校史馆里老校服的纹路,都是岁月留下的生命印记。这种基于实证的探索回答了"什么是历史"——历史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一代代人真实的生活足迹;也回答了"什么是历史教学"——历史教学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证建构历史理解,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立意义连接。

image.png

中学历史孟天娇、王招娣老师授课现场

 

专家引领与教师实践的深度对话,是本届砺志杯一道鲜明的风景。 这种引领之所以能直击心灵、引发共鸣,正因为它始终扎根于教师真实的课堂探索,依托于砺志杯营造的共研氛围,也呼应着每一位教师对专业成长的内在渴望。

在德育专场,专家的视角温暖而富有高度。在观摩《有志有为,青春模样》系列班会后,专家以“尊重学生,给他们情智舒展的空间”这一理念,精准点出了三位班主任在价值引导中的共同智慧,并指出这样的课堂能让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在深度思考中积蓄“逐梦的志气、勇气和底气”。这样的评点,既有理念的穿透力,又具备实践的亲和力。

image.png


在学科层面,专家的指导同样务实而具象。当英语教师探寻语言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平衡点时,“在对话中学习”的提出拓宽了教学路径;当体育教师面临分层教学的挑战时,“目标精准把握”的建议让训练更具针对性;当历史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时,“实证研究方法”的强调则为思维训练提供了清晰的阶梯。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从德育到学科,所有专家的引领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特质:既尊重教师的教学现场,又关照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能从理念上提纲挈领,又能在方法上给予路径支持。正是这种“接地气、有格局”的专业对话,让“砺志杯”成为一个真正促进教学相长、研行共进的赋能平台,也让每一位参与者带着启发走出会场,怀着信心回归课堂。

 

系统层:育人生态的整体跃升

 

跨学科融合已成为学校教学的鲜明特色。英语课堂的中国结与美术课堂的民俗纹样形成文化育人合力,历史学科的校史研究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展示相得益彰,生物生态项目与社会实践的环境保护相互印证。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拼凑,而是基于共同育人目标的深度整合。

德育体系的深度建构体现了学校育人工作的系统思考。三节班会课形成了价值培育的完整闭环:从自我认知到志向确立,从个人理想到家国情怀,从内在情感到外在行动。这种设计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价的教育过程,实现了价值观教育从"说教""建构"的质变。

九年一贯制优势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了深刻变革。对教师而言,这意味着能够基于完整的学生发展轨迹开展教学,打破学段壁垒,实现教育理念的一以贯之。这种贯通让各学段教师能够站在更宏观的视野理解教育,既看到学生当下的成长需求,又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与此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具备更系统的课程理解能力和更专业的教学实施能力。

正是在这种对育人生态的系统性建构中,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探索昭示了一条通往教育本质的路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教育者既是脚踏实地的大地耕作者,又是仰望星空的文明守夜人。从王亚芹老师的“田叔”农场到德育班会的青春志向,从体育课堂的汗水淬炼到美术创作的文化传承,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一场向素养导向课堂的深刻回归。

当前的教育变革正驱动教学从广博覆盖走向深度扎根,致力于围绕学科核心观念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让特定的知识模块成为学生认知图谱中稳固而活跃的“岛屿”与“稠密区”。本届“砺志杯”所呈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图景:以素养目标驱动教学,将真实情境锚定于学生的认知经验与学科大概念的连接点上,并在连贯的生成性任务中,引导学生通过协同探究领悟知识的价值与生命力,从而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迁移应用的关键一跃。

 

面向未来,当社会迫切需要具备强大学习力、迁移力与综合力的人才时,教育的目标愈发清晰:比智商更重要的是好奇心与激情,是帮助学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学会自我导航的能动性。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在“砺志杯”中展现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评一体化与九年一贯的贯通培养,正是对时代命题的系统回应——它超越了单一环节的创新,致力于构建一个能够滋养好奇心、淬炼思维、赋能终身发展的高质量育人生态。

愿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这片教育的天空,始终以观念为引领,以系统为支撑,在变革中坚守育人本真,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从容生长,迈向广阔的未来。

 

                        

供稿:各学科负责人 统稿:赵越超 编辑:谢绍霞  图片:王艺洁

初审:张丽娜 复审:    终审:孙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