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速递

城乡教师交流--我校教师走进“折麻背“小学

发布时间:2007-10-09

城乡教师交流--我校教师走进“折麻背“小学        

第一天到“折麻背”,我们送去了整套的新教材给孩子们

第一天晚上老师们到学生家里了解情况

四年级学生刘佳生家里的学习环境!

第二天,绳子意外断掉,但国旗一样升起

孙老师“蹲”在炕上给同学们上课

坐在坑上上语文课的孩子们,但他们是不同年级的同学(左边两位同学是一年级,右边是四年级)

王建老师将我校特色体育活动“抖空竹”带到“折麻背“小学

空竹虽小,确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快乐!

王老师教孩子们包“饺子”

老师,你闻一下,这个“橡皮泥”还是有香味的呢!

一起展示一下劳动成果!

王老师教同学们学习绘画!

孙老师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第三天到县中心校,孩子们第一次到大集体感受,对这样的环境有点不知所措

师生合影

林老师从省里回来,给孩子带回好多礼物,特别喜欢的是那几套新桌椅和五星红旗。

在这短信要这样发,这已是村头的一道风景

 

林老师到我校与学生一同感受我校课堂教学

 

林老师与我校老师一起给学生批改作业

 

林老师与我校小学部部分教师合影

体验感言:

 

“折麻背”的生活感受

 

短短四天在吉林市永吉县皓月乡头道川村折麻背屯的体验结束了,这不仅使我了解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也使我了解了农村的教学环境与师资情况。这次来到全国十杰获得者林占春老师家里,看到了他在那样艰苦的环境当中从事教学工作30几年,无怨无悔,这是我无法想象到的,他18岁回到村子里开始教学,在这个村子里教了四代人,教学工作都是由他一人完成的,在林老师转正以后,他完全可以申请上县里的中心校去教学,那边的工作条件很优越,如果他一直守在这里,他那两岁大的孙子可能会象折麻背其他孩子一样,被大山阻断继续求学的路。就这样他也没有动摇仍然守在这里,因为他想到的是要是他走了那学生们怎么办,以后这个村子的教学怎么办,学校就只有他这么一位老师啊!所谓学校实际上就是他自己的家,他的卧室也就是孩子们温暖的教室,而他们家的院子就是学生的操场,因他们那个地方特别偏僻,路也非常的不好,又不通车,所以学生们要是想上县里中心学校是非常困难的事,他们的行走60里路,冬天天没亮就要出门,路上又非常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在村里上学,林老师为了这些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美好的将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这里教学,就是连生病他都坚持着工作,在前两年林老师突然间的了脑血栓,在他得病期间有一为老师帮他带了两个月的课,后来那位老师实在是忍受不了那样的生活与教学环境找出种种的理由就走了,林老师原本是可以申请退休的可是他没有,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他的病情,而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在怎么样也不能让他们没有书读,就这样他的病还没完全康复的时候就又走上了讲台,给学生们上起课来。他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习的。

在两个一年级,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里面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哪个四年级的孩子,刘佳生。在我们第一天家访的时候到他家,被他家的景象震惊了,他是一个残疾人右胳膊台不起来,右腿走路也不是太灵活,一切生活包括写字都的靠左手来完成,他的母亲又是一个智障人,由于在他小的时候他母亲抱他不慎将孩子大头向下摔在了地上导致右半身残疾,父亲已是70岁的高龄了,三口人生活在一个土坯房内,面积很小,室内一股潮湿的霉味,进门左边是一个小火炕,是他住的,右边是灶台,灶台的旁边是一个大火炕是他父母住的,屋子里点了一个灯泡灯光很暗,我们到他家的时候他正在趴在炕沿上写作业,条件真的是非常的艰苦,这一目深深的刻在了我们的心理。

在我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孩子们对我的教学用具非常的感兴趣也非常的好奇,我上的是我们学校的传统项目《抖空竹》,由于他们从来没上过体育课也没见过空竹,所以上起来孩子们都特别的高兴,学的也很快,一节课的时间基本上能懂得要领能抖动起来,就连那个胳膊有残疾的学生都抖的不错。第二节,美术课,这是同学们非常喜爱的一门课,说实话我从来没想到我能教美术课,我都不知道那来得信心和勇气,我想这可能是在这种环境下,这些天真的孩子们带给我的。第三节音乐课,就简单的几句话,学了好久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去唱,我想这些可能都是城乡之间环境影响的问题,和城乡教学间的差距吧!第四节橡皮泥手工课,这也是我从没想过能上的课,我还是鼓足了勇气上了一节,我们一节课学了两样东西,一个是包饺子另一个是捏小鸭子,包饺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会包,感觉包起来还是满简单的,孩子们学的也应该能快点,小鸭子是我照着样品一点一点捏出来的,自我感觉还是不错的。这些课虽说是我第一次教孩子们第一次学,但从孩子们那种认真的状态和天真的笑声当中,我感觉我是成功的。这些是我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超越,我战胜了了我自己,超越了自己,我想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不会忘记他们的笑容,更不会忘记我这次教学体验。

第三天我们到县中心学校去交流,当林老师的儿子开着手扶拖拉机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时我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路途的艰辛,村民们的痛苦,这条路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高低不平,路上还有水坑,泥坑,最难走的就是路上有个很陡的岭上下都很费劲,不下雨还好要是下雨路根本就没法走。到了县中心小学看外表学校还是满不错的,两栋主教学楼,宽阔的操场,明亮的教室。他们的赵校长给我们介绍说学校有不到900人,但是师资力量非常缺乏,很缺少专业性人才,他们的教师基本上每个人都要教2—3门功课,每周要承担20几节课的教学,可见他们的教师压力之大师资力量之薄弱,这就是县中心小学,也是他们唯一的学校。在孙老师和赵校长交谈的时候,两个一年级的孩子被安排在教室上了一节课,但他们对集体上课这个概念显得很陌生,坐在课堂里不知所措,不像在家里上课那么勇敢、活跃,对老师的提问甚至不知怎么回答。这节课,他们俩似乎上得很郁闷。

时间虽然很短,但是我受益非浅,深刻的了解体会到了他们的辛苦与不易,更让我这位城里的新教师尝试到了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艰辛,看到了林老师身上乐于奉献的闪光点,就是这种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一辈子去学习的,并督促我今后要不断的努力工作,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

                                              体验人:王 建

                                             2007年9月5日

文字提供:孙贵平   王建 信息上传:谢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