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递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要闻速递

“情系北京,金秋之旅”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06-10-12

     2006年10月10日 星期二 八年级(二)北京 晴(第一天)

       盼望着,盼望着,“情系北京,金秋之旅”社会实践活动开营了。同学们怀着憧憬踏上了征程,于今日6:20分准时抵达北京,开始了本次的实践。虽然旅途劳累,但在社会实践中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凸显出省二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风貌。

   第一天的行程依次是:自然博物馆——天坛——北京景泰蓝——中国科学技术馆。活动中同学们做到了文明守纪,充分感受到了北京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迅速。

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     该馆建于1958年,建筑面积21640多平方米。已故著名教授裴文中曾任馆长。这是一座以收藏自然标本、进行科学普及教育和从事科研为任务的综合性大型博物馆。共设有植物、动物、古动物、古人类四个陈列馆。拥有标本10万多件,图书5万余册。人们来到古动物阵列室,首先映人眼帘的是5条巨大的恐龙骨架,以及29个一窝罕见的恐龙蛋化石,让游客恍惚回到了6500万年至2亿年前的恐龙世界。现代动物是由古动物进化而来,这里展示了许多珍禽异兽和鱼类、鸟类等化石、标本、模型、图片等,让人耳目一新。植物是动物生存的依托,它们也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漫长进化过程。在人类陈列室内,“北京人”的穴居景观及人类起源问题、十分吸引游人。从世界四大类人猿的标本证明,人和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种很原始的古猿。人起源于动物,但又高于其他动物,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劳动与社会。人类的出现,是生物进化中最大的质的飞跃,从而成为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主人。当然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任,应由全人类来承担。该馆展示了大干世界的方方面面,知识广博,景物多彩,趣味浓郁,十分吸引青少年及教学、科研人员和广大中外游客。

   

北 京 天 坛

The Temple of Heaven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圆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沐浴斋戒的地方。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宏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天坛(英文名称: Temple of Heaven)于199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 200-021)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建于公元15世纪上半叶,座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北京“景泰蓝”

“景泰蓝”,又叫“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是北京著名的特有工艺品。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景泰蓝是元代的产品。一说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制作,一说最早创于明代宣德年间(1426一1435)。那时的制品以仿青铜器的尊、觚和仿瓷瓶为多,大都用作宫廷和寺庙的祭品。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双龙大碗”,就是宣德年间的一件优秀作品。碗的外形以缠枝莲图案作装饰,碗内由“二龙戏珠”图案构成,气势磅礴,形象逼真,制作技艺相当精妙。景泰年间(1450一1456),是中国景泰蓝艺术的鼎盛时期,制作技艺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工艺家们找到了一种深蓝色的蓝釉材料,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工艺品端庄富丽,沉着大方。这就是今天依然还在使用的“景泰蓝”。这个时期的作品,由祭品逐渐转成实用,制作了盒、花插、花盆、脸盆、蜡台等实用品。此外,还制作了与人一般高的大花觚和二三尺高的鼎、尊、垒等,在装饰上增添了菊花、焦叶、饕餮、缠枝莲、人物、动物、花卉、果实等多种图案,丰富了景泰蓝的花色品种、这时期还创造了许多色釉,仅蓝釉就有钻蓝、天蓝、宝蓝和透明状的普蓝等,还有鸡血红、紫红、桃红、墨绿、草绿、淡绿以及黄、白、紫等多种颜色。釉质优美沉稳,坚实浓郁,有蜜蜡之感。尤其是蓝釉,它的纯度与亮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有一种宝石般的美感。当时的器物多以这种蓝釉作底,创造了景泰年间以蓝为主的风格,便使“景泰蓝”成为这种工艺品的专用名同,一直为国内外所沿用至今。从那以后在着色上似乎没有重大突破,但在铜质材料上却进展迅速----清代乾隆年间采用延伸性更好的纯铜作原料,这时,景泰蓝工艺终于达到顶峰。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分为:打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其中最复杂细致的是掐丝和点蓝的技艺。由于釉料色彩艳丽,铜丝反映出金属光泽,所以具有浑厚凝重、富丽典雅、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到了清代乾隆时期(1736一1795),由于乾隆皇帝喜爱书画、工艺美术,使景泰蓝又进入了一个辉煌阶段。景泰蓝制品不仅规模大,品种多,而且工艺精细,艺术风格由粗扩向鲜明、华丽、清秀方面演变,胎丝原料由青铜改用延展性能较强的红铜,打胎、拨丝技术都比明代精致和富于变化,装饰内容追求绘画、刺绣、绎丝的效果。可以说,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景泰蓝原是明、清两代宫廷贵重的工艺品,宫廷内设有专门生产机构。1949年后,古老的景泰蓝获得新生,由北京工艺美术公司创办的北京华艺景泰蓝厂、北京珐琅厂、北京长城美术厂成为国内制作景泰蓝的正宗厂家,从而使北京享有“景泰蓝之乡”的美誉。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的全国性的科学技术馆。位于北京市鼓楼外大街和北三环路交汇路口。1978年筹建,1988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后正式开放。中国科学技术馆是包括展览教育、培训教育、实验教育的综合性、多功能新型社会教育阵地。中国科技馆的展品设计,注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鼓励观众亲自动手参与活动,用形象生动的手法启迪观众的探索精神,这种教育不仅使观众掌握科学知识,而且着力于培养思维方法和挖掘智能潜力。展品内容紧紧把握住基础理论与高科技、新技术相结合,启发人们探讨当代科技发展趋势。该馆一期展览内容包括:电磁学、力学、热学、人体反应、声学、光学、核技术、信息技术等展区。约计120项展项。其中有60万伏高压静电表演大型装置和反映近代新成就的直传列车。反映高技术的包括超导试验在内的表演台,以及进行多项力学气浮试验的高精度平台演示项目。

资料录入:王云鹏